44、3年不蜚(2/3)
但他自己却以为为秦楚和谈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巨大的心里反差让其心生怨念,郁郁不乐,一直伺机报复。公子燮这个人是因为想求得令尹之职未达到目的,也心存芥蒂。
一个郁郁不乐,一个心存芥蒂,都属于壮志未酬型,于是两人一合计,趁着主弱而将又在外的时机,他们决定通过政变来实现自己的人生夙愿。
首先,他们为了有破釜沉舟的决心,瓜分了成嘉和潘崇二人的家产。然后,他们派刺客去行刺成嘉和潘崇,以乱军心,同时为了抵抗成嘉和播崇的军队,他们又在郢都加固城墙。最后,他们失败了,反被回师郢都的成嘉和潘崇的军队杀了个回马枪。
慌乱之中的公子燮和斗克又一合计,觉得郢都是待不下去了,决定劫持楚庄王离开郢都,打算前往自己势力比较稳固的商密(今河南淅川县西)后再行打算。于是刚刚即位不久的楚庄王又被二人挟持上路,开始了一段生死未卜的旅程。
不过楚庄王的运气也很好,当他们路过庐邑(今湖北南漳县东)时,大夫戢黎和叔麇(jun)二人早已收到成嘉密报,假装盛情欢迎公子燮和斗克,公子燮二人不知是计,感叹世间还是好人多,然后就放松警惕被杀了,这场“二子之乱”才遂告平息。
这件事告诉我们,在逃亡路上还是低调点好,还要随时保持警惕,要不然就会同高调的公子燮和斗克同样的结局。
公子燮和斗克死后,楚庄王恢复了人身自由,在戢梨和叔麇的护送下,又回到郢都。
这次政变对楚庄王有很大影响,他觉得一个帝王竟然会被挟持实在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在危难之际自己竟然连自保的能力都没有,于是他开始冷静的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开始尝试洞悉权贵势力之间的错节,开始有肃清异己的想法,准备将自己幼嫩的触角渗入这个国家的各个层面,他想要的同其他君王一样,那就是高效运转的秩序和至高无上的王权。
楚庄王一思考,晋赵盾就笑了。
现在中原国家除了蔡国,其他国家都弃楚投晋。蔡国离楚国太近,只要稍有二心必将被楚国摁在地上打,蔡国被打怕了,也就成了楚国的忠实小弟,不说生死相随,也是死心塌地的。现在,晋国准备拿蔡国开涮了。
楚庄王二年(公元前612年),赵盾派遣六卿之一的上军将郤缺率军,在楚国的家门口向蔡国发起猛攻,蔡庄侯一面抗拒晋军,一面派人向楚国求救。
楚庄王觉得损失了蔡国以后再打回来就行,于是对于蔡庄侯的请求视而不见。不久蔡都失陷,蔡庄侯只能与郤缺签订城下之盟,丧权辱国之际于第二年悲愤而亡。
对蔡庄侯的请求无动于衷,导致蔡国签订城下之盟,楚庄王是很内疚的,但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现在的楚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两难境界。
由于长期以来奉行武力侵伐的方针,尤其是楚穆王对周边小国和蛮族实行的灭国灭祭的军事扩展,虽然让楚国土地急剧扩张,但也埋下许多的隐患,这些被楚国吞并和侵略地区的土著一直密谋叛乱,并进行骚扰。
去年就是因为成嘉和潘崇平叛群舒,才被人钻了空子引发了“二子之乱”,所以楚庄王一直没兵,军队都调去平叛了,没法及时救蔡。
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江汉平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饥荒。饥荒导致楚国周边地区开始变得不安分起来,动荡的火苗同时被点燃,叛乱如野火燎原般席卷楚国周边,声势浩大。
首先发难的是东方的夷、越、群舒等族,他们合兵入侵楚国的东南边境,攻占了阳丘,直接威胁訾枝(今湖北钟祥一带),离楚都郢仅一步之遥
其次是巴国东部的山戎族,趁机袭扰楚国西南边境,一直打到阜山(今湖北房县一带)。
再次是不久前才被楚国征服的麇国人,伙同麇国叛乱的还有百濮部落,他们带领各夷族部落在西北的选地集结,准备进攻郢都。
最要命的还是强大的庸国,作为灭商牧誓八国之一的庸国,此次进犯楚国绝对不是捞点好处这么单纯的动机,此次他们发动各蛮族部落前来只有一个目的——降服楚国。
短短不到半年,各地的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往郢都,各地开始戒严,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一时间楚国形势极为严峻,天灾人祸逼得楚国几陷崩溃,可以说是熊绎立国以来所未曾有过的危险局面。
俗云初生之犊不惧虎,楚庄王面对这一切不慌不乱,因为他有一个法宝,这个法宝的名称叫做集思广益、博采众议,按照现在的说法叫做开会。
在中国,没有任何问题是一场会议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拖会。
此次会议召开的相当成功,达成了两项决策。
第一项:封锁楚国北部的申、息二县,并进入一级战备状态,不许任何人出入。
申、息二县是楚国进出中原的通道,也是中原诸国进入楚国的必经之路。楚国四面叛乱,军队疲于奔命,此时的申、息二县更肩负起防御中原诸国南伐的重任。
如果此时中原诸国在晋国的带领下南侵攻楚,楚国能否顶得住还真是一个大大的疑问。但是楚国方面表示完全不担心这个问题,因为晋灵公长大了,现在大概十七八岁。
晋灵公完全没有遗传他爹朴实厚道的大雅风格,反倒是袭承他娘强横泼辣的个性,对于赵盾咄咄逼人导不投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