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⑦以文会友(1/2)
1
ailg偶然读了关于张爱玲的文章。
“我愿意和你发生一切可能发生的关系。”
挺有意思的一句话。
胡兰成。。
又想到林奕含的追问:艺术,只是巧言令色吗?
?
2
有些空闲。
给最新章留过本章说的伙伴们回访。
“来而不往非礼也。”
?
谈论一下这个话题吧。
随便说几句。可能不太严谨、也不够详细。
怎么说呢。
想说的清楚明白,似乎也并不容易。
?
选个切入点。
先说网文。
从前我说过这样一句话。
说。
网文和传统文学,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网文具有实时性。
(至于网文是商业化产品、这个无需多言。
我对此,也没什么好说的。)
?
实时性之一,需要尽可能每天更新。
而传统文学,一般就相当于网文的:直接丢给你一个完本。
下载好以后、离线阅读那种。
你只是读。一个人读。
想把实体书推荐给别人?
难。
自己读?
也难。
?
难处之一。
可能别人就不读书。
即便读,也未必会喜欢同一种类型的书籍。
即便喜欢,也未必会在同一个时期读同一本书。
之二,读书需要大量时间。
又想到古人利用零碎时间的三上,马上、枕上、厕上。
之三,读书需要静心。
学生时代。放假回家,带上一本书。
读着读着,就被打断思路。
再读,可能就要重新开始。
如此往复。
(所以我在家里也是熬夜,夜里在客厅背单词)
?
网文的巧妙之处在于,每天的内容是限量供应。
多读?没有。
阅读压力?没有。
一两千字,只需要不多的零碎时间。
?
实时性之二。
可以和写作者实时交流。
也提过这一点。
换做实体书?
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尤其是,绝大多数的经典之作,其作者早已作古。
只可追忆、怀念。
?
另外。网文,书友之间也可以实时交流。
在交流方面,互联网的得天独厚之处:可以在大范围内打破空间限制,及小范围内打破时间限制(比如,跨时区)。
?
我们这个小圈子里,几乎是全员写作。
《论语·颜渊》: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铺仁。”
?
现在来看这个现象,觉得有点儿神奇。
神奇在哪?说不上来。
可能会想问另一个问题:不写作的纯读者在哪里?
?
这个。似乎也并不难理解。
不签约,没推荐。没推荐,读者看不到。
或许这就是曾经提到的『冷门』吧。
?
3
上面一小节,展开的时候,完全跑题了。
想写的是标题的内容:以文会友。
(晚上才定的题目)
?
和刚才提到的那样,小圈子里,全员写作。
那么,从我自身的角度出发。
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互为读者。
很显然,这个是理想的、不现实的。
因为我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
还有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偏好和。。。脾气。
『即便如此,没能回访的话,还是会有些歉意。』
?
接下来一笔带过我的偏好和脾气。
脾气。
情节太虐,不看。
多次留言没回复,不再看。
(比如那种,还要特地去问“前几章的留言看到了吗”。觉得好没劲。)
?
还有,无法引起共鸣的。。
(这个,再次致歉)
?
偏好。
我是写随笔的。
所以,最喜欢看的也是随笔。
就好这口儿。
?
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但,现实也是我非常关心的。
因为它真实。
真实之中,存在意义。
记得林奕含写的小说获得成功的时候,她说了一句:小说基于真实故事。
那个时候我在想,这句话,或许才是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
说随笔。
看了一篇,让我担忧至今。
节选。
?
『无论是精神还是**上,都压抑的不像话。
因为我是90后独生子,享受着独一份的宠爱也要承受独一份的唠叨和比较,而它们也无法避免的,扭曲了我整个二十年。
压死骆驼的一直不是稻草,而是绝望。
我只能承受这么多的重量,而你明知道我的能力和性格,却不顾后果的给我施压。那最后只能是最坏的结果。
这简直毫无悬念。』
?
通篇啊,透着一种无助和绝望。
留言,没有回复。正常来讲,这种我就不会再关注了。
?
但这个不一样。
已经过去21天。每隔几天都会去看看。
?
有的时候会想,雪崩的时候,是会有预兆的。
on
有的人会释放出一种求救信号。
sos
?
虽然外人很难帮上什么忙,但至少。。
还是想安慰一下,提一些建议,即便并不一定能切实的帮到对方。
?
还看到尘尽落说,“吃了好几万块的中药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