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五章 万能的红旗2导弹(1/2)
既然思路已经确定,剩下的就是将其变为现实,于是乎,整个万山军工联合体再次高速运转起来,就在卢嘉栋返回万山厂的第三天,以海空武器装备课题组成员为核心的外贸装备研制小组就此成立。
在这之前,早已得到通知的中原电子雷达所所长钟小沫,把存放在仓库里的124型远程警戒雷达,256型低空探测雷达以及389型火控雷达搬了出来,并对其进行测试、完善和提升,不但将中原所最新研制的高性能小型计算机融入其中。
而且还对三款雷达的发射频率、接收系统和冷却系统进行了优化,特别是在抗干扰方面,得益于这几年中原所在军工电子领域的发展,以及炮兵雷达的研制的经验,对抗干扰电路的设计早已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再加上钟小沫将三款雷达的频率进一步区分,使其抗干扰能力得到极大的跃升。
除此之外,由于被指定为link—11数据链技术的国产化仿制单位,钟小沫还将数据链技术融入其中,这是去年马岛海战之后,中英众多军工技术合作项目中的一个,只不过在航空发动机、舰船动力技术、潜艇静音技术、先进战术导弹技术等“肌肉”丰满的军工技术面前,这项旨在提高信息通讯效率和保密性的技术显得并不太起眼。
不过深知武器装备内情的人却知道,数据链技术被称为武器装备神经系统的重要技术,因为各武器装备平台一旦加装数据链系统,其信息传输能力即刻便得到成倍提高,不仅如此,其他平台对敌的探测情况及交战情报,也会第一时间利用数据链传输到别的平台之上,使得各武器装备平台之间连接成一个紧密的整体,从而发挥出最大的作战效能。
正因为数据链技术十分重要,因此。在美国研制出link—11数据链技术之后,作为铁杆盟友的英国便积极引进其专利技术,而卢嘉栋通过马岛海战当中的优势,又将这项技术引入国内。
中原所自从得到英国的技术资料和样品后。便开始集中力量实施攻关,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相关的国产化已经取得极大的成效的同时,针对link—11数据链技术存在某些不足进行了改进,从而开发出数款可用于不同平台的国产数据链终端机。
这次为了提高老式雷达的作战效能。依照卢嘉栋的要求,钟小沫便将中原所压箱底的国产数据链系统拿了出来,从而赋予三款雷达极为灵敏的“神经系统”,使三款雷达既能相互配合,组成严密的远中近、高中低、全覆盖的严密监控网络,又可独立作战、彼此支援,最终达到让敌人无处遁形。
雷达系统进展得如火如荼,导弹方面也是不甘落后,由于伊朗方面需求急迫,所以想要重新研制新型导弹显然是不可能。因此,卢嘉栋便将中国防空部队大量装备,且技术成熟的红旗2防空导弹作为基础弹进行改装。
首先一点就是,提高红旗2防空导弹的反应时间,老式的红旗2防空导弹采用的是液体推进剂作为燃料,不但挥发性大,而且不易储存,交战之前需要临时加注燃料,不但耗时耗力,影响作战。而且一旦完成战备,储存的燃料便无法退出,导弹如果不打出去,就算报废。
对此。赵如松的意见是采用固体推进剂,毕竟他采用pb高能固体燃料研制的火箭试验弹已经取得不错的成效,可俗话说得好,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固体推进剂固然是好。但却要对红旗2导弹进行比较大的改动。
特别是赵如松研制的火箭试验弹的固体发动机,与红旗2导弹的尺寸并不匹配,需要重新设计和研制,大大超过预定的交付时间,正因为如此,虽然赵如松很遗憾,但卢嘉栋还是果断放弃了固体推进剂的改装计划。
好在西北重型化工厂在前些年在空军和二炮的支持下,在可储存液体燃料方面取得相应的进展,尽管并没有达到远程弹~~道~~导~~弹的能量值,不过对于红旗2这样的战术导弹来说已经足够了,因此,卢嘉栋果断采用这种可储存液体推进剂,从而让红旗2导弹的战备时间大大缩短,作战效能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与此同时,对红旗2导弹的制导系统的改装也在稳步推进着,而担任这项重要任务的不是别人,正是在军工电子和导弹导引头方面有着极高造诣的宋晓旭,如今的宋晓旭已经成为万山军工联合体年轻一辈的佼佼者。
特别是通过舰空导弹的征稿设计,将他的才华表现得淋漓尽致,随着梁守业、赵如松等人逐渐老去,像宋晓旭、刘亮、张爱国等年轻一辈也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开始担任越来越多的重要任务。
比如说张爱国继续在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深入探索,而刘亮也在赵如松的亲自指导下积极开展远程火箭的研制,至于宋晓旭也不甘落后,在充分吸收卢嘉栋的武器装备发展思想后,积极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他所设计的舰空导弹是一个范例,而改装的红旗2导弹则成为又一个经典.......
依靠着他在设计舰空导弹时积累的经验,以及对英法等国雷达导引头的深入研究,宋晓旭很好的将卢嘉栋提出的“一弹多用”的概念发挥到了极致,红旗2导弹的基础便是用于防空作战,不过这款研制于五六十年代的导弹,其内部的无线电指令制导系统早已过时。
为此,宋晓旭在吸收西方国家先进防空导弹制导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原所高性能军用芯片和雷达技术,开发出一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