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二章 千古英雄成底事(2/4)
亚里士多德,在这里都可以找到他们的著作。据说相当部分都是来自埃及的亚历山大大图书馆。
此外还有大量不知道用途的古物。希腊、埃及、波斯、乃至更久远巴比伦、苏美尔风格的饰物,像是博物馆一样陈列在空旷的穹顶之下,其中大部分来自阿拔斯王朝建立过程中的贡品和战利品,还有小部分则是通过商人,从各地收集而来的。
堆放着大量空白的羊皮纸和草纸版的,抄录大厅内,最多时可以容纳数百上千人同时工作,光是用来提供照明的集簇灯具。就多达数十座。
此外还有格局稍微小一些的研究院和翻译厅,一些类似炼金术实验室及其材料库房之类的存在,另一些,则是由舒适的软榻和波斯沙发组成的休息室。
四壁乃至穹顶上,用青金石和滇绿颜料彩绘出繁复的阿拉伯式蔓纹卷花,在墙柱和拱顶过渡的隔层之间,用金粉写上阿米尔文字的圣训教导。
其中最大最显目的正面一条。按照翻译就是“求知,哪怕远在中国”。
虽然只是一座皇家大图书馆,却代表了全国知识和学术成果和典藏的集大成者,已经很有些,后世那座大名鼎鼎作为学术研究,藏书兼翻译机构综合体的智慧宫的雏形。对阿拔斯王朝全国各地的宗教活动和理论研究,具有最终指导意义。
理论上说,只要掌握了这里的一切,从文化承载和历史传承上,消灭这个王朝的痕迹。就比较容易了。一个时区大部分文字记载,最后只剩下传说的王朝。基本是翻不起什么浪花来的。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后世穆斯林那些自成体系,多层次的宗教学校还没有诞生,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也要等到十三世纪才诞生,发展信徒授予知识的类似的功能,都是由地区性的清真寺来承当,还没能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制度。
那个时代,学术研究跟珠宝细工和其他手艺一样,被认为是独家经营的行业,是父子相传的。
因此此时的大多数理论学习,都是采取类似传统作坊学徒式的口传帮带制度,无论是效率还是成果都相当有限,直到数十年后第四代哈里发玛蒙,建立起智慧宫为名的最早一批教育机构,伊斯兰教才真正迎来走向理论成熟和鼎盛的时代,。
按照正常的历史,直到公元771年,才会有一位印度旅行家,曾将一篇天文学论文传入巴格达,这篇论文叫做《西德罕塔》,曼苏尔命令学者法萨里把这篇论文译成阿拉伯语,法萨里因此就成为伊斯兰教的第一个天文学家。
在此之前阿拉比亚人在沙漠里生活的年代,对于星辰虽然有着原始的崇拜,但是,他们对于星辰从来没有做过任何科学研究。
包括欧几里得《几何学原理》在内一大批书籍,都是曼苏尔通过外交活动,从拜占庭皇帝应索取的。但是阿拉比亚人不懂希腊语,起初他们必须依靠他们的臣民替他们翻译,这些翻译人员,有犹太教徒,有异教徒,特别是景教徒。
这些叙利亚和亚述地区的景教徒,先从希腊语译成叙利亚语,再从叙利亚语译成阿拉伯语,最终完成了阿拉伯帝国对欧洲古典时代文化的吸收。
这也不由令人感慨,
作为那位我连面都没来得及见,就迅速领便当,人间蒸发,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曼殊尔”,我多少还有留有几分敬意的。
经历伍麦叶王朝之后,依旧是沙漠部落联盟残留的阿拉伯帝国,正是在他手上迅速走向文明和开化的鼎盛时代,虽然现在还没有经历“百年翻译时代”,而令阿拉伯人成为欧亚非三大陆上的文明世界的代表和典范。
但是作为一度与中国和拜占庭比肩的先进文明和伟大国家,的种种征兆和现象,已经在这座他苦心经营的大都市里,充分的体现出来了,数量众多的常住外国人和其他信仰和民族的臣民,就像是运作良好的社会机器一般,包容在这座城市里,带来与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全新活力。
但现在这一切,都成了过往云烟。仅仅是因为我的缘故,想到这里我心中一动。
“将这里所有的典藏书籍。全部给我搬到伊斯法罕去。。”
我对着左右低声吩咐道。那里正在进行一场文化再造性质的大编译运动。
“而其中涉及到大食教的书籍和文件,全部在路上予以秘密销毁。。”
既然要玩就玩的大些,反正距离穆罕默德创教乃至阿拉伯人建立国家政权到现在,统共合起来才不过两三百年,谈不上什么历史底蕴,也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东西,毕竟,所谓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那是需要时间来沉淀和积累的。
既然是沙漠民族诞生的宗教,还是乖乖滚回到沙漠里去玩骆驼粪好了,至于文明开化什么的,还是保持距离一点好。
至于治下的那些穆斯林群体的需求,只要找个一个最大路货的版本,按照新政权的统治需要,删改一下。重新编撰一个统一宣传的路数就好了。
缪误和歧义什么的当然是越多越好,这样更容易因为版本繁多的理解,分出众多派系内斗不止。
。。。。。。。。。。。。。。。
厮杀纷扰成一片的内城,很多在激战中被点燃的建筑,已经被重新扑灭,一些发射的流矢。甚至已经落到了绿顶金宫的高墙上来,发出清脆的毕波声。
“我的主上,请您退避到安全的地方去。。”
浑身发抖的总管,对着自己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