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场政变(2)(1/1)
杜威在10天前出发去了柏林,去参加联合国成立仪式,顺便再签署《全球军备控制条约》,实际上是美、欧、日三家军备平衡方案的总协议。在谈判中,由于堀悌吉以五年不变换军备控制的策略,最终日本海军将吨位自我限定在80万吨规模上,陆军兵力不超过180万。
如此一来,不但美国本来期望的北美联合舰队泡汤,还不得不接受将太平洋舰队吨位压缩在50万吨上的补充条件,同时欧洲联合舰队派驻亚洲的分舰队不得超过20万吨和10万人的规模——当然,欧洲联合舰队临时前往亚洲进行军演的时段只要事先通报就不在限制范围内。
这限制对德国来说不值得一提,因为霍夫曼压根就没指望往亚洲派遣过多的力量,别说20万吨,就是40万吨也不见得能挑战联合舰队的权威,当然联合舰队也犯不着来对付欧洲舰队——6000公里的原子导弹还是很可怕的,日本本土或许炸不到,炸印度却绰绰有余了。
在这个《军备控制条约》上,各国均心照不宣地不提核武器控制问题,不是德国忽略了这个问题,而是霍夫曼知道,就算他强烈要求两国不得开发原子弹,该来的总是要来,而且因为预计美国很快就会拥有原子弹,所以日本的原子弹工程他不但不能予以干扰,相反还要给予协助——德日签署秘密条约,以军备互助为条件,达成了对离心机设备的一揽子转让合同。
换而言之,48国轴心在表面上是解散了,但德国和日本还是盟友——至少私底下还是盟友。
不过这限制对德国来说有益无害,因为德国老早摸透了核技术第一门槛,正向氢弹进军,而原本1945年8月就拥有原子弹的美国反而因为多方折腾,直到杜威临走之前还没能实现第一次试验,奥本海默最乐观的估计在1947年3月,但私底下认为9月份才比较可行,而日本因为德国掌握了离心机的数量,很容易掌握对方的进度,最乐观的科学家认为日本哪怕一切路程都对,在1949年之前也搞不出原子弹,霍夫曼对此很满意。
在《军备条约》中还有一个疏漏的地方是潜艇:大概因为目前还没有超过1万吨的潜艇,所以无论如何列举,大家都没把潜艇往主力舰的方向去考虑,这恰恰是霍夫曼有意留下的后门,新一代德国潜艇已在设计之中,预计排水量超过9200吨,还准备搭载核反应堆作为验证——这是炸弹派在取得突破性进展后,从能源派方面也传来的好消息。
这艘核潜艇突破了以前的命名规则,开始命名为1除了9200吨排水量和核动力外,还是第一艘以导弹为主要进攻武器的潜艇——将搭载8枚用v6导弹改造的潜射导弹,不过只能携带常规弹头,核弹头此时对v6潜射型还非常吃力,至少要等到小型化后才有可能。
依据这个发展速度,万吨以上的潜艇很快就会上线,这样德国就可以在《军备条约》外再多做些文章,同样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强大武器,而且是德国独步天下的利器。
在核潜艇上线之前,霍夫曼也不会忘了核动力的超级战舰,并首先会在水面舰艇上进行尝试——一艘建到一半的轴心级航母就被指定为一号验证舰艇。
由于能源派的重大进展,甚至施佩尔计划也跟着调整:加入了核电站的内容。
除军备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