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曹国舅飞升记(1/2)
真正遇到了大灾,赵祯才越觉得王宁安说的有道理。
如果国库充盈,陈州出了问题,直接调拨粮食过去,半个月的时间,粮食绝对能送到。可如今呢,夏粮没收上来,朝廷仓库都空了一个月了。
京城没粮,就要向周围的府县催要,让他们拿出粮食,可问题是各个府县也不一定有,就算有粮,大灾之年,也不是轻易就能拿得出来的。公文往来,推诿扯皮,耽搁两三个月,是轻轻松松。
贾昌朝能第一时间调拨几万石粮食过去,已经很了不起了。
可问题是五万石打了水漂,一下子就把贾昌朝,还有赵祯逼到了绝路,不得不召开御前会议,包括三司使曾公亮,御史中丞欧阳修,还有两府的相公,全数聚齐。
贾昌朝眼睛带着血丝,“陛下,臣已经下令去催,另外臣斗胆恳请,向陈州当地豪强借粮,凡是借粮的,朝廷都赐予官职奖励。”
好嘛,直接把卖官鬻爵的这套都拿出来了,可见贾昌朝是真急了。
难得,一肚子大道理的富弼、王尧臣等人没有反对,唐介想要张嘴,可一想到几十万人生死存亡,也只好闭嘴了。
“贾爱卿,如此算来,陈州能支持多久?”
“一个月!”贾昌朝道:“老臣做不到,愿意受罚。”
赵祯又道:“那一个月之后呢?”
“夏粮该收了,臣让官吏加紧催要,然后直接把粮食运到陈州,务必让灾民活下来。”
“夏粮能调拨多少,又能维持多久?”赵祯继续追问道。
贾昌朝看了眼曾公亮,“三司那边估算过没有?”
曾公亮脸色很难看,犹豫道:“夏粮调拨陈州,最多只有5o万石,因为出了5o万石,就会影响京城漕粮。如果京城缺粮,那可是上百万人的生计,这个后果谁都承担不了。”
大家伙深以为然,汴京是大宋的腹心脑,无论如何,也不能出现饥荒,不然事情更大条了。
赵祯道:“5o万石也不少了,能撑过去吗?”
“不能!”欧阳修话了,他在河北救灾过,很有经验,“陛下,这5o万石,如果通过漕运进京,做少也能剩35万石,可是如果运到陈州,只怕能有15万石就不错了。”
怕赵祯不明白,欧阳修给他讲解了原因,各种运输方式当中,水运是最便宜的,损耗也最少。
大宋立国近百年,为了养活京城的官老爷儿,那是费尽了心思,修出四大漕运河流,一路畅通无阻。
可陈州不一样,道路非常差,又有流民,沿途要派遣人马护送粮食,光是路上损耗,就要一半以上,加上牲畜草料,官吏贪墨等等问题,能到老百姓手中的粮食,15万石已经算是不少。
如果灾情不严重,或许还可以应付……
赵祯只好点头,让政事堂即刻去操办。这帮人都走了,赵祯揉了揉太阳穴,苦笑着看了眼陈琳,“老百姓有句话怎么讲?叫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
赵祯哀叹道:“朕这个皇帝啊,从里到外,都透着穷,真是可笑。”
陈琳陪笑道:“陛下仁慈,亘古未有,不过老奴以为,等交趾那边种出来粮食,或许就没问题了。”
“是啊,王卿是有本事的人,只可惜,这次事突然,要是再晚几个月,没准朕就不用愁了。”
陈州出了灾,赵祯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王宁安,可再一想,就否定了,无他,鞭长莫及!
王宁安身在交趾,传旨过去,就要半个月不止,等他征调粮食,装船运输,然后再转漕运,转到陈州,至少要三个月以上。
更何况,根据王宁安的奏报,第一批稻谷刚种下去不到半个月,要想收获,那是一个月之后的事情了,怎么算时间都不够用,赵祯只好打消了念头。
总不能事事都依靠王宁安吧,朝廷养了那么多官员,难道是吃白饭的?
赵祯越想越气,正在此时,突然有人禀报,说是国舅曹佾递牌子求见。赵祯很烦躁,不想见曹佾,犹豫了一下,还是让他进来了。
见礼之后,赵祯突然沉着脸道:“开岭南的时候,你们家拿了不少钱吧?京城的各个将门一共出了差不多7oo万贯,真是富可敌国啊!”
穷疯的皇帝什么都能干得出来,连对自己的小舅子都不客气了,就差直接伸手要钱。要不是看在他是皇帝的份上,立刻友尽!
曹佾躬身道:“官家,臣此来就是捐献救灾的。”
人家竟然是主动地,赵祯反倒不好意思了。
“景休,你有心了。”
曹佾有些感动,忙说道:“臣家中世代深受皇恩,如今国家有难,臣不能袖手旁观。赵祯欣慰笑道:“果然是自家人,你说说,能拿出多少,算朕借的,等日后朕一定归还。”
对赵祯的记忆力,曹佾半点都不看好,可是他没有办法。这几年,曹家赚得太多了,如果还当守财奴,早晚要吐出来。
而且曹佾太清楚王宁安的忽悠能力了,那些将门子弟看似跟着他去岭南做生意,实则早晚会被绑上王宁安的战车,到了那时候,曹家可不是将门中的唯一了,曹佾觉得很有必要更抱紧他姐夫的大腿。
当然了,这么大的事情,直接往外拿钱,不但没用,还容易露白。
“启奏官家,臣手上有一万石白砂糖,臣愿意全数贡献出来,按照5o石粮换1石白砂糖计算,能换来5o万石粮食,用来救济灾民。”
白糖在宋代价格可一直居高不下,哪怕有了王宁安插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