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就是从网上抄来的帖子,分析的很透彻,建议看看(4/6)
疚的味道,出城十里迎接;刘备丧家之犬,虽然说不出的味道,但在人屋檐,只好低头!为了表明诚意,袁绍终于下达了“战争总动员”,他要给刘备报仇,他要勤王,他要……在这里我们又有一些事情要论述,特别是有些问题一直以来是被“有识”后人已经“定论”的。首先是开战时机问题,认为要打就早打,现在曹操解决了徐州再去,无非失去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这个我有部分同意,毕竟多少算个机会,但是我前面说过,袁绍作为一个“凡人”,他做了一个凡是“凡人”都想到的——先试试看么。而反之,或许在曹操方面,他根本就不怕袁绍,或者说他有足够的把握迅速的打飞刘备,毕竟刘备的这点实力,曹操“门清”。所以说在这个回合上,只能说袁绍是“凡人”的举动碰到曹操“超人”的手腕,曹操有惊无险地赢了第一回合。但其实说句良心话,刘备的徐州“揭竿”或许根本就不在袁绍的计划中,也就是说如果袁绍真的有一套完整的计划的话,那么刘备在徐州的“一厢情愿”无疑要求袁绍必须改变原定计划。只是刘备既然不在既定的“菜单”里面,袁绍也不准备改变计划。“凡人”和“超人”之间的差距由此可以看出,一个是“思维僵化”;一个是“随机应变”,应该讲都没有错,但却有高下之分。那么在袁绍“菜单”里的分别是那些小菜呢?
第一、张绣。说来顺理成章,张绣前些年还把曹操打得不行,按照“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朋友”的理论,拉拢张绣是有很充分的理论依据的。可惜实际的情况却让袁绍大跌眼镜:张绣不吃他这套理论,反而投靠了曹操。
第二、刘表。虽然刘表是口头答应了,但刘表自己都在为长沙以及荆州南部四郡焦头烂额,实在指望不上。
第三、汝南李通。这个简直不多说了,非但是“对牛弹琴”而且是对“老虎”弹琴,李通当时就毅然决然地拒绝了(一说是李通连袁绍的使者都索性砍了)。
看来所有的情况对袁绍不利,但这些个只是小菜,对袁绍来讲,“无伤大雅”。因为战场是靠实力说话的,再说此时的曹操也好不到哪里去:东南有孙策;西北有马腾等。
还有一个有争议的是如何打法的问题,专业一点叫“战略”。有些人指出“可以先和曹操对峙,然后派奇兵骚扰,活生生把曹操折腾死”。很多人对这个战术抱有迷信(有些是人云亦云),其实这个是可以深究的。曹操当时的情形的确狼狈:徐州刚打完,前些年整个势力内部也折腾得够呛,无论经济、军力都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反观袁绍,冀州是兵不血刃得来的,除了幽州几乎没有经历多少战斗。如果现在不打曹操,那么等一段时间如果曹操喘息过来了,那就真有点难办了,曹操拉队伍,搞生产的能力不是常人可比的。而且上次的白马之战还是给袁绍留有深刻的印象,一个白马港都防守那么严,就派几支奇兵真的能对曹操有什么“疗效”吗?这个问号是很大的!更何况袁绍的身边还有一个整天哭哭啼啼的刘备在嚼耳朵根子。“以自己的最强势打敌人最疲惫的时候,符合逻辑”,所以袁绍还是决定出兵,此时就出兵!那时正是公元200年,大概十年前两个人那段经典的谈话还在耳边,只是现在时过境迁,两个时代的“弄潮儿”之间注定的一场大战就在目前。
袁绍几乎集结了他所有的兵力南下决战,想象当时的场面一定很壮观——敲锣打鼓的大部队簇拥着袁绍,这样的场景也很符合袁绍那好面子又志在必得的心态。大部队的最前面是颜良;颜良的目标是白马;白马的守将是刘延;刘延支撑不住找曹操;曹操没办法请来了关公;关公要面子,就用颜良的脑袋还了人情。这个就是故事的一开始。
白马的围虽然解了,但袁绍的势头曹操还是抵挡不住,于是曹操决定主动放弃白马,这个时候作为袁绍的第二梯队的文丑也赶来了。当文丑一路追到延津的时候,对岸的袁绍主力已经逼近了过来,曹操果断放弃延津以避开锋芒,但“超人”就是“超人”,临走还捎带走了文丑的脑袋。而袁绍十万大军(一说五万,具体待考)就踏着颜良文丑的无头尸体,一窝蜂地涌了过来,并且扎成连营。而我们的“超人”呢?大致一线与袁绍对峙的大概也就一万多人马。面对袁绍来势汹汹的十万大军,曹操果断地后撤至内线防御。应对袁绍的连营,曹操采用的是重点防御,各个防御重点之间靠一些精锐的机动部队进行机动联络,同时也做战略预备用,其中就有张绣。
到现在,整个战役的初期已经结束。分析整个前期过程,其实大家都是各有得失。袁绍方面虽然阵亡了“颜良文丑”,但毕竟他达到了预期的战略目标:他取得了“延津”、“白马”两个据点并且顺利在官渡北岸布下阵,而对于“颜良、文丑”的死,大致对士气有一些影响。而对于那两个因为被名人所杀而被狠炒了近2千年的冤魂来讲,他们居然如此被后人抬举,也不冤枉了。而相比来讲,曹操也达到了一个可以接受的开局:虽然丢失了两个据点,但大踏步的后撤使自己得以收缩防线;并且可以缩短后方补给的供应线,将战线转为有利于自己的内线作战,值得一提的是白马之战既然给了关羽还人情的机会,关羽就心安理得地跑了——骑上他的“赤兔马”去找寻那位比兔子跑得
第4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