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七章 整顿乾坤济时了2(1/4)
“兵箭一万,木箭杆二十万,簇三十万枚,河中产钤记,一等品八万,二等品十万,三等品十二万。。。”
“精品率差了些。。”
“这也是无奈的事情,河中当地原本十数国工艺具不差,差的是统一度量衡的精细标准,和时间的磨合而已。。”
“委托外包的加工品,能做到这种出品率,在目前来说,已经尚属凑合。。”
我听着左右的低声交谈,望着下面挺胸傲赴的军阵,多个民族的肤色和面孔充斥在其中,虽然很大一部分都缺少武具,只有一柄象征性的短刀或是尖矛而已。
操着各种口音和腔调的将士们,随着我的举手投足的动作,山呼海啸一般的爆发出“威武。。”“常胜”的叫喊声。
“我们还需要招募更多的通译。。”
我继续吩咐道,随着不断的扩张,附庸部队的民族和成色越来越杂了,传令和指挥效率也将大为下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就从那些随军商团中找,待遇和报酬不是问题。。可以优先给与归化人身份”
“同时还要尽快教授我们的将士,至少掌握一种通用土语的基本表达,如果将来要管领这片土地,不会这些沟通手段,又怎么谈得上能长治久安恩。。”
“诺。。”
“波斯语与汉话的简易对照字典,要加快编撰的效率。。可以先编出一本常用百词手册。。”
“诺。。”
我正在巡阅的第五路藩属兵团,这支新编部队,主要由滞留在泰伯里以西,里海低地走廊的前亚美尼亚起义的流亡者,斯拉夫人特别军团余部,以及可萨汗国新加入的派遣军构成的,其中来自亚美尼亚流亡者,编成两个骑马步营(八百人队)和一个骑团(三百人),由唐人教官训练出来的斯拉夫人特别军团余部。则编做三个营(千人队)。
而可萨汗国的派遣部队,主要是来自国内藩属部帐的阿兰人和马扎尔人,以及新接纳的佐伊人部落。提供的三千五百名游牧骑兵,此外还有五百名出自汗族的卡哈哲王家骑兵,五百名北亚基督徒披甲步兵,现任大伯克库兰的部将兼子侄。吐屯阿兰丁统领。
再加上他们的牧奴和跟班,跟进的协军商团,这支部队人数达到了九千多人,主要负责对高原西北的米迪亚行省和吉巴勒山地的攻略。
如今先期编成的泰伯里军、归义军、花剌子模军、粟特军都有相应的作战任务。
其中作为直属预备队的归义军,主要配合唐军主力。对胡泽斯坦本地,及高原境内进行地方肃清作战,以从当地获得更多的人口和资源为目标,城市赎金—居民编管——按照职业和阶层,制定赋税和徭役,来三步走。
泰伯里—波斯新军兵团,则与同样拥有足够机动骑兵的花拉子模兵团一起,负责席林堡以西的伊拉克平原。轮番进行烧掠破袭作战。主要是削弱敌国的战争准备和动员基础,迫使其军民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终日处于惶恐不安中,而无暇他顾。
而来自河中及河外地区的,兵种相对全面的粟特兵团,则派往南方山外的波斯湾沿岸。幼发拉底河的冲积平原上,配合南路后援部队。海外特遣军的南方巩固作战。说是巩固作战,其实人物比较简单。就是把遇到抵抗的城市,进行威慑性杀掠,把存在隐患的当地居民,集体打包卖到海外去做奴隶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我终于有闲暇抽出手来,对米迪亚行省做点什么,比如让当地复杂的局势更加复杂。
和上述部队一样,新附庸兵团的自百人队以上,都要派遣相应数量的唐军将士,作为上情下达的战地联络官、军事指导官、庶务参佐官兼日常军法督导、一线情报收集分析的角色。
相信打完这一战后,这支部队会严重缩水的,很大一部分将士将会为了得到当地的授土而留下来,进而成为唐人统治下新归化族群的一部分。气候温暖适宜的群山河谷,对于唐人来说或许有些鸡肋,却不是低纬度苦寒贫瘠的北亚草原可比的。
我的午餐同样是充满战地风格的大帐食堂进行的,主食是米巢子和奶浆子。
米巢子,就是用炒过的小米、花生、芝麻、肉茸,用糖稀炸成一块块坚硬的砖样口粮,再成热切成小片保持原样粘附,待食用时轻轻掰下小片就可以了,属于便携口粮的改良产品,适用与目前作战的炎热少雨昼夜温差大的地区。
口感轻便酥脆,比起之前干硬咯牙的初代粮砖,却是改进良多了,可以温养脾胃,也适宜充饥,甚至可以在不开火的情况下,用水泡成冷粥状使用。不过规模和产量的目前也只能满足那些比较金贵的骑兵,当然拿到我面前来的,那是加入了蜂蜜、乳酪、枫糖、核桃、杏仁酥等营养价值更高的特供品。
作战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军队的饮食结构,也也根据气候环境以及就地给养的补充情况,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光是这个雨季,就有一千多人病倒。
来自天竺的大量廉价糖的供应,让补充热量又能提神的甜食,成为军队便携食品中的新宠。而当地充足的牛羊油脂供应,则让各种油炸类的高热量食品,大行其道,原本酸咸口味的炒面干被更偏甜的炸米糕所取代。
我刚刚亲自巡视了各部驻军的饮食状况,士兵们日日有足量油脂的发面饼,以及大包装的便携炒面水发后拌酱、葱油等各色干汤做法;出外野营状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